你能想象吗?在21世纪的今天,有个城市里1700万人挤在比北京小三倍的土地上,上下班路上1公里能走半小时,打开窗子看到的不是风景,是整座城堆积如山的垃圾。这不是灾难片,而是真实的孟加拉。这个世界上人口第八多的国家,每天怎么过?极端的贫穷、拥挤的交通、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背后,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恩怨和现实矛盾?孟加拉到底怎么了,出路在哪?
说到南亚,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“印度挂火车”,其实现在印度的交通已大变样,扒火车成了稀罕事。但印度的邻居孟加拉还停留在过去:每天有上百万人挤火车,扒车顶、挂车门,甚至有官方卖的“挂票”。这里的日常,像极了电影里的灾难逃亡:一列火车,车厢满了,硬是靠挂、靠爬,靠奇迹回家。有人指责孟加拉“落后不思进取”,有人说他们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——但真相有这么简单吗?孟加拉怎么就成了南亚最“脏乱差”的存在?等一下,有的人说孟加拉其实也曾富过,有人还搬出了泰戈尔、可汗这些名人。历史的账,怎么突然都记在了这小小的国度?
要看懂今天的孟加拉,得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层脱开他们的历史壳。这个面积只有14.7万平方公里的国家,上有1.7亿人口,堪比把13个上海的人口都挤在一起过日子。首都达卡,全球最密集的人类集聚地之一,1700万人连上厕所都要排队。交通落后不是新闻,每天一百四十万人挤公共交通,火车一年背上四千万“人次”的负担,拥堵成了家常便饭。当地人开玩笑:在达卡堵车的时候最适合谈恋爱——因为你有大把时间。
堵也不是唯一的麻烦。真正要命的是脏乱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直言:孟加拉生态指数几乎垫底,堪称“地球最脏之一”。布里甘加河原本是“母亲河”,如今成了垃圾带,每年两千多万立方米污水毒物往里倒。首都达卡曾被评全球最不宜居城市,理由就一个:4千万吨垃圾堆成的山。居民区和垃圾场融为一体,孩子从小在垃圾堆长大,对什么是“清洁”几乎没概念。
普通人的生活状态?简单说:很多人一辈子吃不饱、穿不暖,没房住,没正规教育,喝一口干净的水都奢侈。很多网友吐槽,说孟加拉人“懒”“穷”“不作为”,真是这样吗?其实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是选择“脏乱差”,他们就是没得选。和大多数南亚邻国比,孟加拉没有巴基斯坦的石油,没有印度庞大的市场,更缺乏像不丹、尼泊尔那样的人均资源。遍地是“垃圾档口”,也没旅游可做,国家只能靠黄麻和纺织业艰难度日。网友小周说,孟加拉就像“被困在20世纪的城市角落”,老板外移,孩子扎堆,穷得连空调电视都成了奢侈品。
看起来孟加拉就像是“无解循环”里的受害者:越穷越生,越生越穷。数据显示,每个孟加拉妇女平均生3.4个孩子,女性十五岁就嫁人生子,童婚发案率全球最高。女孩子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,哪有能力改变命运?社会环境压抑,犯罪率居高不下,70%的人是文盲,教育投入堪称“白菜价”。外人看到的是一片乱麻,孟加拉人自己也觉得无助:60%以上的家庭处于贫困线下,一顿好饭都难得。你说有外国公司来投资就能挣钱?也不是。孟加拉的经济主要靠种地和纺织,别说高科技企业,就是制衣业也越来越搬去印度和越南。看上去国家一团乱麻,也没人能把它梳顺,所有问题似乎都归结成一句话——“我们就是太穷”。
话说回来,有人主张“慢慢来,总有一天会变好”。政府的应对几乎成了“拖一天是一天”:污染问题改不了,垃圾继续堆;公共卫生干不过,索性不治了。外资来了又走,官员们却继续拿着底薪混日子。表面上看局势平稳,达卡的天还是那么灰,河里还飘满塑料袋,好像一切都被“默认”了。但真的是这样吗?可有的人却觉得这是假象,暗流涌动——孟加拉的危机远远没“见顶”。
就在大多数人以为孟加拉只能一直这么糟下去时,历史给出了一记响亮的耳光。你知道吗,孟加拉不是一直都穷?回头一看,几百年前的孟加拉,是南亚最肥沃的富庶之地。曾被誉为“女王王冠上的明珠”,泰戈尔、可汗这些人物可都是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。早期的孟加拉,水稻随随便便一年三熟,农业发达到“吃都吃不完”,那会儿英国人来了都看呆了。可为什么到了现在一切天翻地覆?
谜底就藏在历史大洗牌里。1757年,英国人一场普拉西战役就把孟加拉拿下,整整190年变成殖民地。原本的财富被一扫而空,劳动力被强征,粮食被掠夺,结果换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饥荒。被英国人治理过的地方,如今变成了被资源吸干的废墟。印度如今许多最富裕的城市(例如孟买、加尔各答),其“发家史”的源头也在孟加拉。而民族矛盾在殖民时代被CIA式分而治之,直接把穆斯林群体往孟加拉、巴基斯坦赶,把印度教徒往印度迁,把混合地带变成了世纪大难题。
独立后本该迎来翻身,可1947年印巴分治,孟加拉这小国身不由己,就因为信仰穆斯林,被“划拉”给巴基斯坦成了东巴基斯坦。中央管不到,资源分不到,成了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。等到1971年真闹独立,靠的不是自己,而是印度出手帮忙。可“刚出狼窝,又入虎穴”,印巴第三次战争后,孟加拉彻底倒向印度,90%以上的经济命脉都被印度掌控。新生的孟加拉,变成了南亚“冤种”,有名无实,想自主却又“被西”了。印度掌控贸易制高点、压制孟加拉产业升级,外交军事都脱不开“控制线”。说白了,天堂太远,印度太近,才是孟加拉进退两难的死结。
近几年,孟加拉表面看似波澜不惊。贫民窟不再新奇,纺织厂薪水也能糊口,外有各种国际贷款,内有小作坊过活。然而,谁知锅底下早就开始燎烟?2008年金融危机后,纺织品订单减少,上百亿美元债务压顶;外来投资又被印度脂肪手掌控,产业升级成了天方夜谭。每年雨季不断的洪水侵袭,城市大面积沦为“水中孤岛”,公共设施停摆,老百姓只得自生自灭。
顶层的腐败也让民生雪上加霜。别看政府天天喊“教育兴国”,现实却是只有1%的人能上大学。高官富二代都去了欧美国家潇洒,留下的却是百万文盲拥挤在垃圾山下艰难求生。国家产业高度单一,黄麻和低附加值制衣业务说停就停,稍遇全球风吹草动,不是失业就是通胀飞涨。印度又在贸易和钳制政策上下狠手,孟加拉刚刚起色一点的纺织业,眼见订单又迁回印度本土,孟加拉人民盼了一夜的雨,发现第二天太阳还没升。
各方的分歧也越发激烈。国内一派坚持“靠印度能发展”,另一派则痛恨“被印度牵着鼻子走”,和解几乎成了笑话。城市贫民窟青年怨声载道,老一辈守着旧日荣光,各有各的愤怒,各有各的无力,国家前路似乎一片迷雾,破局谈何容易。
说到底,孟加拉的“落后”,真不是“天生蠢”“天生赖”造成的。有人振振有词说:“孟加拉就适合种地、产黄麻,别做工业梦。”好像只要他们不折腾,天上就会掉面包雨。也有人说“做人要有梦想”,可在孟加拉,梦想基本靠梦。一边夸他们产业“稳步发展”,一边扯着嗓子说“只要和印度友好就没问题”。但问题明明摆在那:孟加拉不是没出过人才,也不是没辉煌过历史,如今却只剩人口红利压在每一代人头上。看似友爱的邻居,其实更像“无形的天花板”,孟加拉人“拼命挠墙”,上头却永远被锁死,只是换了个“亲密合作”的包装。“人口最多、垃圾最多、童婚最多”……这些最多里,多少掩盖了命运的不公?只夸人家“勤劳可爱”,是否也是一种嘲讽?
你说真要让孟加拉“咸鱼翻身”,到底是靠自己折腾出路,还是听大哥印度的话?是继续“挂票扒火车”,等国际社会可怜分点投资,还是哪个天降大国“出手相助”?你怎么看孟加拉的“宿命论”——是自己懒还是被历史和现实耍了一通?要是你是孟加拉的普通人,下辈子你还想“生在达卡”吗?欢迎在评论区吵起来!
胜宇配资-炒股配资官网平台-免费配资平台-重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